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近現代詞學批評
Criticism of Ci Poetic in the 20th Century 
開課學期
102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劉少雄 
課號
CHIN7348 
課程識別碼
121 M086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4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2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21ci_criticism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百年來詞學花葉繁茂,新枝競艷,無論在義理、詞章、考證方面都創造出豐碩的成果,質與量俱佳,優勝於過往的成績。我們回顧這段詞學史,鑑往知來,旨在從前人的著作中汲取經驗,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。
民國初年文學革命的性質,是一種典範的轉移。白話文運動,改寫了整個中國文學史,詞體在「白話」的觀照下便有了不同的面貌,而與之相應的詞學更在觀念與方法上展現了新的風采。當時實際的情況是,新的典範初立,舊的體系仍在,各具立場,互有攻詰。往後的詞學,無論是保守派或激進派、「內行」或「外行」、主啟蒙或重學術,各家不斷在迎拒依違的過程中發展,看是針鋒相對,其實彼此吸納消融,共同構成了現代詞學的格局。
過去詞的創作與詮釋世界所依恃的文化環境與價值體系都變了,詞作為一種古體文學如何對應新的局勢?怎樣重估它的價值?這些都是現代詞學家須面對的課題。同時,所謂「啟蒙」、「救國」、「革命」等運動又緊緊相隨,文學研究受到嚴重的外在因素干擾,讓人不易冷靜、理性的去思考、論辯,文學內部的問題無法好好處理,不只胡適被「逼上梁山」作出激烈的反應,其他陣營的反響有時亦過於激切,難免偏頗,而一般學者亦很難置身事外,不受影響。這不是一個純學術的年代,他們所屬的知識階層、所持的政治立場、所有的意識型態,在在都左右了他們的治學觀念與方式。詞之為體,文小質輕,在這樣的大時代裡,究竟還有多少價值?它有無時代意義?如何證實它的重要性?這些問題是當時學者面對詞學本身和外在環境時所不能迴避的。為詞而辯護,而特別提出各種形式的尊體之說,是詞學界普遍存在的現象。如今在以白話為主、科學為重、普及教育為要的時代,從傳統環境中成長的詞學研究者,一時之間實難適應。不可諱言,這些學者大多處於非主流的地位,然而在這時代的夾縫中,他們仍努力不懈地倡導詞學、繼續填詞,究竟是怎樣一種生命情調,乃緣於怎樣一種尊體意識?他們的身分與心態,決定了他們的詞學內容與風格。
白話文和新文學運動,是對傳統文學價值觀的顛覆,當時新舊派學者在依違迎拒間,或前衛,或保守,各有主張,有時更各走極端,然而這是大時代中一體的兩面,在這些相異的論調中理應有其內在的共通性。畢竟他們所論述的都是同樣一種文體,雖然各有立場,彼此為詞賦予了不同的意義,但面對時代急遽的變化,在回應與挑戰之間,詞作為一種存在意識的表現,在眾聲喧嘩的底層,自必蘊含一種生命相應的旋律,必能折射出時代的普遍感受與共同心聲。
 

課程目標
探析晚清詞學的餘波盪漾和新文學運動的影響下,各種依違迎拒的聲浪,論述以諸名家如胡適、夏承燾、龍榆生、唐圭璋、俞平伯、胡雲翼、劉永濟、顧隨、鄭騫、葉嘉瑩等為代表所激盪的迴響,勾勒百年來的詞學面貌,希望能整理出一條現代詞學發展的主脈絡,並作為開創研究新格局之參考。 
課程要求
一、修課同學須對詞學有興趣,能切實詳讀大量的文獻資料,並勇於探問。
二、撰寫報告,須與老師議定題目、綱要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備註: 週五10:00-12:00 
指定閱讀
一、胡適至葉嘉瑩諸名家重要詞學論著,每一課題皆有指定閱讀並加討論的篇章。
二、曾大興:《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1。 
參考書目
(一)
胡適選注、劉石導讀:《詞選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7。
胡適:《胡適文存》,臺北:遠東圖書公司,1985。
胡適:《嘗試集》,臺北:遠流出版公司,1994。
胡適:《白話文學史》,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6。
胡適:《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8。
俞平伯:《俞平伯詩詞曲論著》,臺北:長安出版社,1986。
俞平伯:《唐宋詞選釋》,臺北:木鐸出版社,1982。
胡雲翼:《中國詞史大綱》,上海 : 北新書局,1933。
胡雲翼:《中國詞史》,臺北:經氏出版社,1977。
胡雲翼:《宋詞選》,上海 : 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2。
胡雲翼:《宋詞硏究》,成都 : 巴蜀書社,1989。
胡雲翼:《胡雲翼集─胡雲翼說詞》,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4。
胡雲翼:《胡雲翼集─胡雲翼選詞》,上海: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4。
夏承燾:《唐宋詞人年譜》,上海:中華書局,1961。
夏承燾:《月輪山詞論集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79。
夏承燾:《唐宋詞論叢》,臺北:宏業書局,1979。
夏承燾:《唐宋詞欣賞》,臺北:文津出版社,1983。
夏承燾:《夏承燾集》,杭州:浙江古籍出版社,1997。
龍榆生:《詞曲概論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0。
龍榆生:《詞學十講》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1988。
龍榆生:《中國韻文史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2。
龍榆生:《龍榆生詞學論文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9。
唐圭璋:《唐宋詞論集》,濟南:齊魯書社,1985。
唐圭璋:《詞學論叢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6。
劉永濟:《唐五代兩宋詞簡析》,臺北:龍田出版社,1982。
劉永濟:《詞論》,臺北:龍田出版社,1982。
劉永濟:《微睇室說詞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7。
鄭騫:《景午叢編》,台北:中華書局,1972。
鄭騫:《詞選》,台北: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,1982。
鄭騫:《續詞選》,台北: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,1982。
顧隨:《顧隨文集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4。
顧隨:《顧隨全集》四冊,石家莊: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0。
顧隨講、葉嘉瑩筆記、顧之京整理:《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》,臺北:桂冠圖書公司,1992。
顧之京整理:《顧隨:詩文叢論》增訂本,天津:天津人民出版社,1997。
繆鉞:《詩詞散論》,臺北:臺灣開明書店,1977。
繆鉞、葉嘉瑩:《靈谿詞說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7。
繆鉞、葉嘉瑩:《詞學古今談》,臺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1992。
葉嘉瑩:《迦陵談詞》,臺北:純文學出版社,1976。
葉嘉瑩:《迦陵論詞叢稿》,臺北:明文書局,1981。
葉嘉瑩:《中國詞學的現代觀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1988。
葉嘉瑩:《唐宋詞十七講》,長沙:岳麓書社,1989。
葉嘉瑩:《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》,香港:中華書局,1980。
葉嘉瑩:《迦陵說詞講稿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9。
葉嘉瑩:《葉嘉瑩談詞》,天津:南開大學出版社,2010。
劉若愚:《北宋六大詞家》,臺北:幼獅文化公司,1986。
高友工:《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》,臺北 :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 2011。
孫康宜著、李奭學譯:《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94。
(二)
謝桃坊:《中國詞學史》,成都:巴蜀書社,2002。
楊柏嶺:《近代上海詞學繫年初編》,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3。
朱惠國:《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5。
曹辛華:《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•詞學卷》,上海:東方出版中心,2006。
曹辛華、張幼良:《中國詞學研究》,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6。
曾大興:《詞學的星空─20世紀詞學名家傳》,石家莊:河北人民出版社,2009。
曾大興:《20世紀詞學名家研究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1。
李劍亮:《民國詞的多元解讀》,杭州:浙江大學出版社,2012。
謝桃坊:《宋詞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9。
施議對:《今詞達變》,澳門:澳門大學中版中心,1999。
施議對:《詞法解賞》,澳門:澳門大學中版中心,2006。
吳无聞編:《夏承燾教授紀念集》,北京:中國文聯出版社,1988。
李劍亮:《夏承燾年譜》,北京:光明日報出版社,2012。
張暉:《龍榆生先生年譜》,上海:學林出版社,2001。
鍾振振編:《詞學的輝煌─文學文獻學家唐圭璋》,南京:南京大學出版社,2001。
朱巧雲:《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8。
徐志嘯:《華裔漢學家葉嘉瑩與中西詩學》,北京:學苑出版社,2000。
劉少雄:《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的探討》,臺北:臺大出版委員會,1995。
劉少雄:《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》,臺北:里仁書局,2010。
(三)
鄭振鐸:《插圖本中國文學史》,臺北:漢學供應社。
劉大杰:《中國文學發達史》,臺北:中華書局,1978。
陸侃如、馮沅君:《中國詩史》,天津:百花文藝出版社,1999。
孫尚揚、郭蘭芳編:《國故新知論─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》,北京: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,1995。
柯慶明:《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,1987。
董乃斌:《近世名家與古典文學研究》,上海:上海大學出版社,2005。
周海波:《文學的秩序世界: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新論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3。
余英時:《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,1987。
余英時:《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》,臺北:三民書局,1992。
余英時:《重尋胡適歷程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公司、中央研究院,2004。
格里德著、魯奇譯:《胡適與中國的文藝復興》,江蘇人民出版社,1989。
格里德爾著、單正平譯《知識分子與現代中國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,2010。
劉青峰編:《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轉型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,1994。
張灝:《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》,北京:新星出版社,2010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學期報告 
60% 
1.講述大綱,20% 2.撰寫文章,40% 
2. 
課堂表現 
40% 
引言、提問、討論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2  傳統詞學與現代詞學簡介 
第2週
9/19  [中秋節放假] 
第3週
9/26  歷史的文學進化觀念下的胡適詞學 
第4週
10/03  新文學史的詞史觀─由薛礪若、鄭振鐸到劉大杰 
第5週
10/10  [放假] 
第6週
10/17  [老師請假出國講學] 
第7週
10/24  革新派的問題─以俞平伯、胡雲翼為主 
第8週
10/31  傳統派的困惑─以夏承燾、龍榆生、唐圭璋為主 
第9週
11/07  傳統派的困惑─以夏承燾、龍榆生、唐圭璋為主 
第10週
11/14  學衡派的觀點及劉永濟的詞學 
第11週
11/21  由衝突到折衷─以繆鉞、顧隨、鄭騫為主 
第12週
11/28  由衝突到折衷─以繆鉞、顧隨、鄭騫為主 
第13週
12/05  中西的匯通─由劉若愚、高友工到葉嘉瑩 
第14週
12/12  中西的匯通─由劉若愚、高友工到葉嘉瑩 
第15週
12/19  學期報告大綱或初稿講述及討論 
第16週
12/26  學期報告大綱或初稿講述及討論 
第17週
1/02  結論:近現代詞學批評的省思